羽毛球拍推荐性价比高dota2ti预选赛中国健康体育运动小知识

分类:中超健身运动知识 2025-07-06阅读量:6

  1984年4月28日,某步兵师发起了收复老山的战斗,战斗当天便顺利完成了既定目标,兑现了“血战老山顶,领土一日还”的誓言。

  这场胜利,除了得益于战前的周密准备、强大的火力和兵力上的优势,更关键的,是8个步兵连(不包括营团预备队、穿插连、军工连)参与一线冲击的表现。这些连队中,英雄纷纷涌现,许多战士在雷区上英勇冲锋,踏雷而行,为部队开辟出一条通往胜利的血路。这些英勇的战士,成为一幅伟大的英雄图谱,赋予这片土地更深厚的英雄气息,也为军旗、军徽增添了光彩。

  正是因为这些血性,才能最终赢得这场战斗。那么,这些英雄们是谁呢?韩跃奎、黄秀峰、代付文、潘相安、马保卫、孙福昆……他们的名字,不约而同地组成了这支伟大的英雄群体。

  自1979年战后,我军迅速撤回国内,战斗的结束令越军始料未及。然而,越军从南方调集精锐力量,再次卷土重来,并在占领广西、云南边境的重要骑线点后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和堡垒,给我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。

  回顾那场战斗,实际上,我军仅仅只是打击了越军的表面,并未重创其根基,越军依然保持着反击的信心和能力。

  1980年、1981年,我军发起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,逐步收复了广西的法卡山、云南的罗家坪大山和扣林山等地,这些战斗虽然较为零星,但却延续了1979年战斗的进程。

  到了1984年4月,我军开始了老山、者阴山的战斗,最终彻底清除越军占据的最后据点,边境战斗也迎来了“补全”。这五年间,越军在老山地区修筑了严密的防线,并宣称老山的防御如铜墙铁壁,认为我军若想攻下老山,必须投入一个军的兵力,且至少要半年才能成功。

  我军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,使用大口径火炮连续炮击越军阵地,摧毁了一些表面工事,但对于茂密丛林中的地雷区却束手无策。最终,部队需要边清除雷区边进攻。

  这些地雷极有可能不引爆,使得部队无法前进。在时间紧迫、手段用尽的情况下,仍未能完全排除雷区的情况下,怎么办?只有让战士们亲自上前了。

  在关键时刻,英雄群体挺身而出。进攻的各个连队中,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,他们不惜牺牲,用自己的双脚和身体引爆地雷,为战友开辟胜利之路。

  主攻团由三个步兵营组成,其中一营负责穿插敌后,二营则负责从老山西南侧沿山脊线进攻主峰,主攻连为五连;三营负责从左翼的老山东北侧沿山脊线进攻主峰,主攻连为八连,九连则协同八连进攻,并负责清除57、50号高地的敌人。

  4月28日清晨5点56分,炮火响起,34分钟后炮击结束,步兵随即开始进攻。二营五连的任务是沿着21号高地攻击,并逐步向52号高地挺进,最终直面老山主峰。连长秦德勇指挥三排九班长韩跃奎带领全班充当尖刀,开辟前进的道路。

  由于地面植被茂密,新配发的73式火箭爆破器无法稳定地发射,导致火箭弹要么偏离目标,要么在空中爆炸,未能有效清除地雷。使用导爆索也无济于事,炸药在空中爆炸,并未排雷,反而引来了敌人的火力。

  他们用爆破筒、炸药包和手榴弹,直到携带的这些炸药全部用尽,前进的通路仍然没有完全打开。为了节省体力,战士们只携带必要的武器和弹药,丢掉了不少装备。

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部队被堵在雷区前,排长、连长们焦急万分。常规的排雷方法已经无效,怎么办?全连、全排的目光都集中在走在最前面的尖刀班。

  在这时,韩跃奎班长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,他高喊:“跟我上!”带头冲向雷区。用竹子拍、用刀砍,前进了50米后,韩班长和两名战士踩中了地雷。在他感召下,尖刀班的血性被激发出来,战士们接连冲上,炸倒一颗再冲上一个,用生命为部队开辟通路。

  韩跃奎班长受伤后依旧坚持爬行,最后再走了24米,直到体力不支倒下。战友们为他包扎,他却坚决说:“不要管我,快!继续向前进!”最终,五连的尖刀班长以这样的方式为部队打开了200米的通路。

  尽管他牺牲了,但三排仅用12分钟就占领了21号高地,并迅速与其他连队合力攻占了主峰。二营荣立了集体一等功。

  韩跃奎班长的母亲每年都从贵阳来看望儿子,至今已近40次,每次都会带一碗自己亲手炒的猪肝,那是韩班长生前最喜欢的菜肴。

  三营九连在进攻57号高地时,敌军的炮火猛烈,雷区再次成为他们的最大障碍。黄秀峰班长与其战友采取了与韩班长相同的方式冲向雷区。黄班长在踩中三颗地雷后,仍然高喊着“我走了!”,并继续前行。经过多次爆炸,黄班长的身体已经支离破碎,但他依然拼命向前爬行,最终牺牲在了战场上。

  黄班长的英勇事迹深深震撼了二排四班长史光柱,也激励他继续向前冲锋,直到在50号高地前负伤。

  韩跃奎和黄秀峰班长都是贵州贵阳人,同年入伍,都是连里的骨干战士。两人不仅勇猛,而且在战斗中无所畏惧,彼此并肩作战,直至献身。

  猛虎团的任务是进攻老山左侧的662.6高地。六连作为主攻连,从西侧发起进攻。与其他连队一样,他们也遇到了雷区的阻碍。六连尽管使用了多种排雷手段,但依旧未能完全开辟出通路。此时,六班班长马保卫站出来,毫不犹豫地向雷区冲去。

  在他身后,战士们紧随其后,一个接一个地冲向雷区。最终,六连攻占了662.6高地,成为当天战场上的第一个胜利者。可是,这一英雄壮举背后,六班几乎全员阵亡,剩下的只有两名幸存者。

  三连从北侧进攻,但也在雷区面前停滞不前。孙福昆班长带领尖刀班勇敢冲向雷区,身后紧跟着代付文。然而,代付文不到20米就踩中了地雷。潘相安随后冲过去,踩中了另一颗地雷,依然顽强前进,最后为部队吸引了敌火,减轻了战友的压力。

  代付文作为新兵,在入伍仅三个月后便壮烈牺牲,年仅20岁。而其他英雄也相继牺牲,只有孙福昆班长幸存下来。

  回顾这场39年前的丛林战斗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我军的战前准备仍存在一些不足,特别是对于山区地带的开路难度估计不足。虽然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排雷设备,但在实战中效果并不理想,导致战士们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手段去排雷。

  在这巨大困难面前,主攻连的尖刀班长们选择了用血肉之躯开辟通路,这种壮烈的行为体现了人民“敢打必胜、不怕牺牲”的优良传统和军魂,也让这份精神深深融入了每一位战士的血液中。

  即使时代变迁,的精神始终未变。相信在未来的强军目标指引下,人民将继续发展壮大,成为世界一流的军队。

  作者简介:我是“家在潢川”,一名热爱军事、文史的70后。忠于史实,深入研究越战历史及当代优秀军人事迹,文风质朴简练。我的理想生活是:白天尽职工作,晚上进行创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猜你喜欢